close


筆者最近看了一篇新聞報導
覺得很有趣
也讓我想到了我們瑜伽中的蹲姿動作

原來啊!現代化家俱多為坐式馬桶設計
反而使得現代人的腿部肌肉欠缺鍛鍊
大腿的四頭肌與小腿肚的腓腸肌,不習慣了蹲下時的拉長動作
而蹲不下去,或是蹲不久
這才知道原來這也算「文化病的一種」

下一次在課堂中不妨試試
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盲點 : 蹲不下去呢?
然後該好好鍛練一下自己的腿力了
您說是不是呢?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蹲式坐式,哪種方便?


中國時報 2008.05.09 

     最近讀到兩則與馬桶有關的新聞,一則是北京奧運籌委會為了順應外國選手及訪客的習慣,將把三座比賽場地的廁所由蹲式改成坐式;另一則是國內報紙針對廁紙丟棄習慣所做的民調,順便也詢問了坐式與蹲式公廁的偏好,結果有七十六.七%的受訪者(n=815)偏好蹲式公廁,只有十五.三%偏好坐式(其餘八%沒有偏好)。


     如廁時或蹲或坐,多是環境造成的習慣,除了國人出門在外不喜坐式公廁外,歐美人士初次來東方旅遊,非得使用蹲式馬桶時,更有蹲不下去、解不出來的問題。因此,兩種如廁方式孰優孰劣,不能從單方面予以論定。


     話說國內住家把衛浴設備移入室內,還是近幾十年內的事;有點年紀的人大概都有夜半出門解手或使用尿壺的經驗。至於坐著解手比蹲著舒服,大概沒有多少人會有異議;現代住家幾乎清一色使用坐式馬桶,舒適絕對是重要的理由(降低室內異味是另一個)。


     然而國人出門在外,偏好蹲式馬桶,顯然對於陌生人使用過的坐式馬桶,普遍具有畏懼感,不敢輕易坐下使用。國人蹲在坐式馬桶上解手,或採半蹲姿勢者,似乎比例不小;因此踩壞馬桶坐墊、造成尿液糞便外洩,甚至跌下馬桶受傷等情事,也時有所聞。


     其實,從馬桶墊上感染病菌的可能性不是沒有,但比率甚低,只要馬桶墊上沒有糞便血液的殘留,使用者的臀部皮膚沒有傷口,是不容易遭到感染的。再加上正常人的尿液裡無菌,就算坐墊上沾了些尿跡,也無須擔心,這是現代人應有的心理建設。只要多數人都正確使用坐式馬桶,那麼就算是公廁設施,也可以維持乾淨。


     話說回來,蹲式馬桶造價便宜有易清理好處,並非一無可取。甚至還有不少理論,說蹲著解手對便秘、痔瘡、大腸憩室以及泌尿器官都有好處。問題是,這些宣稱大多沒有經過嚴謹的實證,相反的證據也不少,我們還不必因此大動干戈,將家裡坐式馬桶都改成蹲式。


     談到「蹲」這個動作,英文裡有個帶點種族歧視的用詞,叫「中國人的蹲法」(Chinaman squat),也就是蹲下來的時候,兩個腳板底都貼著地面,且後跟不用抬起。對從小使用蹲式馬桶的國人而言,似乎天生就有這份能耐,沒什麼了不起,但看在歐美人士(包括在歐美長大的東方人)眼裡,就屬奇觀了,因為他們多數做不到這一點。歐美人士在蹲下來的時候,一來無法蹲到底,再來腳後跟都得抬高,頗為吃力,因此他們一般都蹲不久。


     讀者或許要問: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?其實不難了解:從小蹲慣馬桶的人,無論大腿前方的四頭肌還是小腿肚的腓腸肌,都已習慣了蹲下時的拉長動作,這對很少使用蹲姿的歐美人而言,就得練習一陣才可能辦到。一如習慣劈腿動作的舞者與體操選手,筋骨都已拉開,雙腿可輕易分開成一直線坐下,換成一般人就做不來了。


     多年前美國芝加哥榮民醫院有兩位醫生指出,蹲踞這種動作,對於膝蓋疼痛及小腿抽筋等毛病,有所幫助。他們甚至提出假說:現代家具設計以及坐式解手習慣,使得現代人的腿部肌肉及肌腱缺少拉長動作,而容易造成上述小腿與膝蓋的毛病;他們提出的治療之道,就是經常做類似蹲下的伸長動作。如果上述宣稱屬實,那麼蹲式馬桶的存在價值,又可多加一條了。 (作者為美國奧克蘭大學生理學教授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wantyoga0701 的頭像
    iwantyoga0701

    千晶美媚瑜伽生活美學 部落格

    iwantyoga07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